本篇文章1385字,读完约3分钟
几天前,双汇发展的股东大会上演了一幕不可思议的场景。以10多家基金公司为代表的股东投票否决了1亿多股,集体否决了双汇发展董事会提出的放弃优先转让权的提案,从而引爆了双汇发展的“投票门”事件。
一向表现良好、心地善良的该基金为何会如此愤怒,自然是因为他们对双汇发展的高管大发横财,然后转而损害股东利益的做法极为不满。
2006年4月,高盛和CDH以20.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,通过合资企业香港罗泰克(Hong Kong Rotex)共同收购了漯河市国资委持有的双汇集团100%的股份,高盛和CDH分别持有51%和49%的股份。当时,双汇集团是双汇发展的最大股东。一年多以后,2007年10月,高盛(Goldman Sachs)即向鼎汇投资(Hui Investment)放弃了对双汇的实际控制权,转让了Rotex 5%的股权。结果,CDH在合资公司Rotex中的份额上升到54%,而高盛下降到46%。截至2009年6月,Rotex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双汇发展股权为51.46%。
在高盛减持双汇集团股份的过程中,双汇集团的另一位股东CDH投资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子公司集团,并进行层层股权转让。现在,这种层层股权转让的结果似乎总是为双汇发展mbo铺平道路。换句话说,为了实现管理层收购的理念,实现以股权控制双汇发展和双汇集团的目标,双汇发展的高管们借助高盛和CDH所谓的黄金招牌,逐渐蚕食了国家和股东的利益,通过抽血分红增加了高管在双汇发展的股权比例,使投资者付出了巨额投资,并将其转化为双汇发展高管的数十亿财富。
据相关媒体报道,双汇发展的101名核心员工,包括双汇发展的高管,平均每人拥有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股份,他们都是千万富翁。高管持有双汇发展股份的市值已达22亿元,其中董事万隆间接持有2.36%的股份,市值约为7.29亿元,相当于双汇发展董事长50万元年薪的1458倍。
恐怕每个购买双汇发展股份的投资者都充满了疑虑。然而,如果你想到高盛和CDH围绕双汇发展股权所做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性安排,恐怕每个人都会有“另一个前途光明的村庄”的感觉。
为了掩盖高盛和CDH的一系列股权转让行为,也是为了让他们的财富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积累得更快。在2007年和2008年的年报中,双汇发展没有披露高盛和CDH的股权转让行为。这不仅使中国证监会实施的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条例》搁浅,也是对包括基金在内的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玩弄,对投资者根本没有保护。不尊重投资者的上市公司也很难获得投资者的尊重。
在双汇发展的101名核心人员逐渐获得22亿元巨额财富的过程中,高盛和CDH也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。为了实现在三年内获得五倍投资回报的目标,高盛凭借其世界第一投资银行的声誉成为“幕后老板”。事实上,它已经成为双汇发展高管的“保护伞”。让人想起美国政府最近的调查,即高盛为了承销希腊政府债券而掩盖了希腊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,由此可以看出,高盛甚至不需要最后一片“遮羞布”来赚钱。
为了让自己拥有上亿的净资产,双汇发展的101名核心人员出售基本的道德和信任;为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,高盛和CDH完美地扮演了“幕后老板”的角色,而这个“三角恋”唱得如此响亮,只是不要忘记,无论这场戏的结局有多精彩。第三个春天过后,朱芳分散了,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门。到那时,要支付的账户将一直被支付。
标题:高盛鼎晖与双汇高管人均分食2000万奥妙
地址:http://www.3mta.com/njxw/8626.html